【党日活动】走近革命历史,感悟红色精神-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

【党日活动】走近革命历史,感悟红色精神

发布时间:2023-06-14     浏览量: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有效发挥学生班级在价值引领、情感陶冶、行为规范、集体主义教育方面的育人功能,增强班级凝聚力、筑牢思想根基,促进班级成员充分交流、拓展视野、知行合一、奋进有为,计算机学院2021级人工智能2班于5月4日举行了以“以史为鉴,探寻历史遗迹——走进周恩来旧居”为主题的行走班会活动。

小雨中的珞珈山上,淡淡的雾气弥漫在空气中,山道两旁,一排排整齐的松树高大而挺拔,仿佛在讲述那段不平凡的历史。微风细雨中,2021级人工智能2班的同学们抵达周恩来旧居,走进革命历史,感悟红色精神。

1938年春,国立武汉大学西迁四川乐山,珞珈山“十八栋”的教授宿舍也逐渐空出,为便于开展与抗战有关的各项工作,当时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将其中的三套住宅分配给副部长周恩来、黄琪翔以及第三厅厅长郭沫若居住。其中,周恩来的住所为一区322号(后改为一区27号,现为第19栋),此前先后为国立武汉大学理学院数学系教授刘正经、文学院哲学教育系教授胡稼胎的住宅。6月初,周恩来、邓颖超夫妇从汉口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搬到此处居住,直到8月底离开武汉,回到延安出席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在珞珈山前后居住了大约三个月的时间。

在寓居珞珈山“十八栋”期间,周恩来终日辛勤工作,经常在自己的寓所和一些爱国民主人士与抗日将领促膝谈心,共商抗日救亡大计,还先后在这里接见了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艾格尼丝·史沫特莱以及荷兰电影导演尤里斯·伊文思等著名国际友人。

周恩来旧居纪念馆是根据其在珞珈山时期的生活陈设还原而成的革命历史博物馆,建筑格局简约大方,青瓦白墙,古老而庄重。旧居内依据“抗日救亡”、“周公莅汉”、“八办时光”、“风云际会”、“寓居珞珈”、“劫后重光”、“永志不忘”等主题,分为不同展厅,收藏有周恩来在珞珈山上生活时遗留下的桌椅、书柜等物件,古朴的陈设和陈列的历史文物更是直接将同学们带回那个动荡而曲折的革命年代。穿过尘封的历史大门,一幕幕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光辉时刻在同学们眼前重现。

作为中国共产党发源地之一,湖北省武汉市也是革命老区之一。而武昌高师(武汉大学前身)作为传播共产主义思想的重要阵地,一度成为武汉甚至湖北革命运动的中心。在革命历程中,武汉大学为中国共产党贡献过领导人,提供过理论指导,并且留下了丰富的理论成果、文化成果。可以说,这座城市、这座大学,处处都种下了红色基因,留下了红色记忆。

周恩来先生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卓越领袖,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参观周恩来旧居期间,同学们深入学习了中国革命的发展历史,了解了周恩来先生的成长经历、政治生涯和思想精神,并对中国革命和珞珈山的历史关联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通过走近历史,同学们认识到周恩来先生等革命领袖为中国革命事业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了解先辈的革命事迹,增强了同学们对中国共产党历史和现代史的认识,强化了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另一方面,了解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革命的曲折历史,也增强了同学们珍惜当下生活,投身国家和社会建设的信念,进一步激发了学习热情。

习近平总书记曾讲:“周恩来同志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一颗璀璨巨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面不朽旗帜。”周恩来身体力行地丈量了一个党员为党为国为人民的革命宽度与奉献厚度,前来参观的同学们都深有感触。我们相信,此次“行走班会”不仅是一次难忘的经历,更是一次意义深远的教育活动。我们将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加珍视学习机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