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学习】学习重要回信 践行院士精神-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

学院新闻

【理论学习】学习重要回信 践行院士精神

发布时间:2024-07-19     浏览量:

2024年6月24日,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和中国科学院第二十一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李德仁教授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7月1日上午,武汉大学在人文馆报告厅召开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暨李德仁院士报告会。会上宣读了《中共武汉大学委员会关于向李德仁同志学习的决定》。

计算机学院党委专题传达学习了相关会议精神,党委委员、师生党支部及全体师生党员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李德仁院士的先进事迹,纷纷畅谈心得体会。

院党委会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研讨

牢记嘱托 砥砺奋进

学院党委书记边金鸾:习近平总书记给武汉大学参加南北极科学考察的师生的重要回信,勉励武大师生始终胸怀“国之大者”,接续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勇攀科学高峰,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李德仁同志是贯彻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的先进典型,他矢志不移践行科学家精神、教育家精神,是全体党员干部、师生员工学习的楷模。我们要学习李德仁同志坚定信仰、心有大我的家国情怀,以建设教育强国为己任,坚定推进建设世界一流国际知名计算机学院发展目标,坚定立德树人,把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做好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作为核心重点工作,统筹谋划、系统推进,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我们要学习李德仁同志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全院师生“心往一处想、拧成一股绳”,不断增强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追求卓越、追求一流意识,把学习李德仁院士先进事迹转化为推动学院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实际行动。我们要学习李德仁同志乐教爱生、奖掖后学的育人风范,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锤炼教师政治品格,强化业务能力,提升育人水平,加强党风政风引领、一体推进师德师风与教风学风建设,凝聚师生、群团组织、离退休、校友等力量,营造团结向上、干事创业的育人氛围。我们要学习李德仁同志不懈奋斗、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党员干部要率先垂范,常与榜样“对对表”,从中汲取“成长力量”,在新的“赶考”路上迎难而上,勇毅前行。

院长杜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要求,高校要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李德仁院士是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榜样,从毅然归国到开拓创新,从扎根科研一线到孜孜不倦教书育人,他是科技前沿的开拓者、重大任务的担纲者、青年人才成长的引领者、科学家精神的示范者。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李德仁院士及其团队为我们树立了奋斗的标杆。他们坚持自主创新,攻坚克难,开发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遥感技术及工具,为高精度高分辨率对地观测体系的建设贡献了卓越力量。面对核心元器件受限、软件受控的困境,他们不畏艰难,攻克了卫星遥感全球高精度定位及测图核心技术,使国产卫星影像自主定位精度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他们的事迹,不仅彰显了科学家精神,更为我们积蓄了拼搏进取的强劲动能,激励我们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勇攀科学高峰。在全球科技创新、人工智能兴起及发展的大背景下,我们要始终胸怀“国之大者”,坚定不移推进“人才强院”,加强高水平领军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学科上水平,产出高质量科研成果;积极推动学科交叉汇聚,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优化学科布局,挑战最前沿的科学问题,力争在重要科技领域成为领跑者、在新兴前沿交叉领域成为开拓者,勇于抢占世界科技发展的制高点;积极推动科技交流合作,深化拓展与头部企业、高水平大学及研究机构的交流合作,“请进来”与“走出去”并重,支持青年教师和优秀学生出国研修、赴重要研究机构及企业参与科研攻关,把学术追求融入建设科技强国的伟大事业,以实际行动服务祖国、服务社会、服务人民。

党委副书记高卫松:李德仁院士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消息传来,全校师生欢欣鼓舞,我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第一时间转发了朋友圈。在我心中,李德仁院士的精神是从我读大学就开始逐渐扎根的,很有幸,上大学就在李院士所在的航测系学习,也先后在遥感学院工作近18年,几乎每年,不管是新生入学教育或是毕业典礼,都至少有一次机会聆听李院士的谆谆教诲,李德仁院士的为人为学精神一直激励着我。在我心中,要向李院士学习的精神主要有四点:一是放弃优厚待遇学成归国,心系祖国的家国情怀,二是克服重重困难积极进取,矢志不渝的坚定信念,三是学一行爱一行终身学习,求是拓新的科学精神,四是立足遥感学科放眼全球,高瞻远瞩的世界眼光。

党委副书记金娟:李德仁院士在遥感与地理信息科学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的学术成就令人敬仰,但更让我感动的是他那份对科研的执着追求和对学生的深厚情感。他始终坚守在科研一线,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同时,他关心着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不仅在学术上给予他们指导,更在生活上给予他们关心和帮助。作为一名高校教育者,我时常思考如何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如何为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导向。虽然我们的工作不像科研人员那样需要面对复杂的实验和数据分析,但同样需要我们有耐心、有毅力、有爱心,不断学习和探索新的教育方法和管理理念,用心去了解每一位学生,关注他们的需求和困惑,为他们提供及时的帮助和支持。我将贯彻总书记的重要回信精神,以李德仁院士为榜样,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学生们提供更好的服务和管理。同时,积极引导学生们向李德仁院士学习,培养他们的科研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帮助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纪委书记杨晓岚:李德仁同志坚守初心使命,“一生只为祖国需要”,投身遥感测绘专业领域,扎根一线,教书育人、开拓创新,为我国空天事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我们要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给武汉大学参加南北极科考师生的重要回信精神,胸怀“国之大者”,聚焦立德树人,弘扬李德仁同志的教育家精神、科学家精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锚定人才培养质量,培养更多胸怀祖国、专业过硬、遵纪守法的高素质计算机类专业人才,以实实在在的办学成果,践行初心使命。

副院长程大钊:学习李德仁院士的先进事迹,我深感其科研报国精神对计算机领域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重要指导意义。李院士半个多世纪在测绘遥感领域的不懈探索,体现了科学家矢志不渝的奋斗精神和为国为民的赤子之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这一精神在当前网络安全、数字经济等国家战略背景下尤为重要。作为计算机科学教育工作者,我深感肩负培养创新人才、推动技术突破的重任。李院士要“读书、思索、实践,不停歇地创新”的教诲,以及将奖励全部捐赠支持人才培养的高尚举动,不仅坚定了我们厚植人才沃土的决心,也启示我们要在推动成果转化的同时注重创新人才培养。在科研与产业融合日益紧密的今天,我们要以李院士为榜样,勇于将前沿理论转化为实际应用。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在科研中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在成果转化中搭建高效的产学研合作平台。我们应像李院士那样,保持对科学的纯粹热爱,同时培养敏锐的技术转化视角,推动更多计算机领域的创新成果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未来,我将继续秉持李院士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在人工智能、体系结构等领域深入探索。同时,我将更加注重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家国情怀的计算机人才,鼓励他们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不断突破,为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贡献力量,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副院长玄跻峰:李德仁院士说:“我坚持三句话,要不停歇思考学习,不停歇创新,不停歇的奋斗,这样人生价值才能发挥出来”。这句话是对科学家精神最朴实、最深刻和最真挚的表达。学以致其道,实践出真知,珞珈卫星的发射和“东方慧眼”星座战略构想实施推动,无不是实践探索的重大突破,这其中无不饱含了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

对于家国情怀,李德仁院士首先记住的是《李氏家训》中的“爱我中华,兴我家邦”这两句话。他曾说道:“一个人的价值在于你到世界上来,要对社会做出你应有的贡献,这个贡献是没有终止的”。当科研遇到难题时,更需要乐观的精神,而乐观的精神来源他的信念。我想他的信念来自于对国家的热爱,对科研事业的梦想。

李德仁院士还说:“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成为让人民满意的教授,是我一辈子的使命。”“打仗要知道目标在哪?移动的目标在哪?这个如果掌握不住就不知道往哪儿打。”“我的职责是做战略科学家,看方向、出谋略、定计划,带领团队做出大成果。” 在科教探索的道路上,不仅需要天赋,更需要惊人的付出和坚持。李德仁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奋战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倡导“读书、思维、创新、实践”的教育理念,在武汉大学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门类最全、办学层次和办学体系最完整的测绘遥感学科群。

每个人的人生选择的道路不同,但总会面临沟沟坎坎,当我们遇到迷茫困难时,我们应该向榜样学习,学习他们专一的选择、久久为功的坚持,学习他们的那股不服输的韧劲,学习他们崇高的信念和对梦想的执着。

潮平岸阔催人进,风起扬帆正当时。李德仁院士一直坚持带领团队开展基础理论和重大技术创新,“不停歇的创新”这句最平实的语言反映了李德仁院士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在科研的路上,没有捷径可走,只有不断的尝试,不断的失败和总结,才可能有所收获,科研成果的取得不是一路鲜花和赞美,而是异常艰辛的工作,需要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我们要向李德仁同志学习,深刻领悟科学家精神、教育家精神,接过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接力棒”,跑好创新赛道中的“每一公里”,将自己的科研工作方向与国家战略高度结合,服务国家发展需要,在科技创新领域继续勤奋耕耘,以实际行动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自己的力量,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副院长彭蓉:得知李德仁院士荣获2024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作为武大教师的一员,我深感钦佩与自豪。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强调了对科技工作者的殷切期望和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李德仁院士无疑是这一精神的杰出践行者。作为本科教学副院长,我从李德仁院士身上汲取到了诸多宝贵的启示。

李德仁院士的卓越成就源于他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和不懈努力,这激励着我在自身的教学科研工作中要更加执着、坚韧、求真、务实。要像李德仁院士一样,无论是课堂上还是课题组,一方面要以身作则、开拓创新,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为他们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同时,李德仁院士为年青教师和青年学生成长甘为人梯的精神,也让我深知在教学管理和科学研究中要更加注重与教师们紧密配合,集全学院之力积极推动教学改革与创新,共同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在实际工作中,我将以李德仁院士的事迹作为激励,不断反思自己的工作,查找不足,努力改进,为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不辜负总书记的殷切期望,为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和科技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教书育人 矢志创新

计算机科学系教工党支部:

江佳伟:作为一名计算机和人工智能领域的青年教师,我深入刻学习了李德仁院士的先进事迹,深受启发。李院士以其卓越的科研成就和无私奉献精神,为我国测绘遥感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的科研理念“读书、思索、实践,不停歇地创新”与我在人工智能研究中的不断探索、追求突破不谋而合。李院士将科研成果应用于国家建设的实际需求,体现了科学家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崇高精神。作为新时代的科研工作者,我们应以李院士为榜样,立足自身专业领域,勇于创新,敢于担当,把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为国家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同时,李院士的教育情怀也深深感染了我,我们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激励他们成为未来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

许永超:认真学习了总书记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李德仁院士报告会精神后,我被深受李院士追求卓越的科研精神、严谨治学的态度和无私奉献的品格所等感动。他勇于创新、不断突破的精神激励我们在工作中精益求精,主动创新,勇挑重担,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我们应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坚定理想信念,弘扬工匠精神,不断提升专业素养,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王皓:李德仁院士提到“科研工作者最先考虑的,应该是国家在一个领域是否被‘卡脖子’,是否具有优势,是否急需应用成果。为国家解决重大问题、作出贡献,这是我们应尽的责任。”这句话为我们每一位科研工作者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对于应用研究或应用基础研究,不能闭门造车,要坚持做真学问问题,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为国家的技术进步做出一点自己的微薄贡献。

彭煜伟:李德仁院士淡泊名利、潜心研究,在半个多世纪科研生涯中,一直致力于测绘遥感学科领域中的研究探索,为我国遥感卫星实现跨越式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学以致其道,实践出真知,李院士领导的团队获得了众多成果,每一项都是实践探索的关键突破,我们应当学习老一辈科学家的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坚持不懈地在自己领域不断创新,用心领悟科学家精神、教育家精神,为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奉献力量。

王胜: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精神,在学习了李德仁院士的报告后深切体会到,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在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更要不断进取。在对学生的培养中,要把知识认知、能力培养和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更好地结合在一起,为培养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所需人才作出新的贡献。

软件工程系教工党支部赵小刚:在深入学习李德仁院士的先进事迹,并结合总书记的回信精神后,支部党员深受触动,感慨良多。总书记的回信中的“练就过硬本领,勇攀科学高峰”,是对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殷切期望和巨大鼓舞。信中的每一个字,都饱含着对科技创新的重视和对人才培养的关怀。我们要深刻领会总书记回信的精神内涵,将其化作我们前进的动力。而李德仁院士的先进事迹正好呼应了总书记回信精神。李德仁院士作为我国测绘遥感领域的杰出科学家,其科研成就和奉献精神为我们树立了一座巍峨的丰碑。他始终坚守在科研一线,勇攀科学高峰,为我国的测绘遥感事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他的执着与专注,展现了一位科学家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和对国家事业的无限忠诚。李院士用一生的行动来践行总书记回信中的“胸怀‘国之大者’,接续砥砺奋斗”的科学家精神。

在软工支部日常党建活动及软工系学科建设工作中,我们应以李德仁院士为榜样,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面对困难和挑战,我们要有敢于迎难而上的勇气,勇于创新的精神,不断开拓进取。正如李德仁院士在科研道路上不断突破传统,我们也要在工作中敢于尝试新方法和新技术,为支部发展和学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我们要保持学习的热情和紧迫感。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才能为行业的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同时也要不断学习中央各项方针政策,思想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用党的先进理论方法武装自己的大脑,防微杜渐,将国家战略需求与自己的研究方向紧密结合,同向发展。总之,向李德仁院士学习,就是要学习他的爱国情怀、创新精神和学习态度。我们要将这些宝贵的品质融入到日常工作中,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扎实的工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人工智能系教工党支部彭敏:在对李德仁院士的先进事迹进行深入学习的同时,支部党员进一步认真研读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内心深受触动。李德仁院士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担当精神,是我们学习的首要内容。他一生致力于国家的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将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到国家的发展大局之中。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将个人的工作与国家的需求紧密结合,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要像李德仁院士那样,将爱国情怀融入到日常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用实际行动践行科技报国的崇高理想。李德仁院士在科研领域的卓越成就,源于他勇于探索未知、敢于挑战科技前沿的精神。他对待科研工作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始终保持着对知识的敬畏之心和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之心。在科研工作中,我们要敢于创新,勇于突破传统框架的束缚,探索新的研究方向和方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李德仁院士在人才培养方面非常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他强调,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去。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强调了坚守初心使命,发挥自身优势,探索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模式。在人工智能系,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鼓励他们敢于挑战传统、勇于探索未知。同时,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关注国家重大需求和社会热点问题,将个人理想融入到国家发展大局之中,努力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李德仁院士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要学习他严谨治学的态度、勇于创新的精神以及淡泊名利的品质。我们坚定了在人工智能领域深耕细作、不断创新的决心和信心。人工智能系全体教师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投入到科研教学工作中去,为推动我国人工智能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人工智能系教工党支部邹华:人工智能系师生党支部集体学习讨论了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的重要精神及《关于向李德仁同志学习的决定》,全体党员深受鼓舞。

一是深刻领会总书记回信精神,坚定理想信念。总书记的回信体现了党中央对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作为高校教师和研究生党员,我们要始终牢记总书记嘱托,胸怀“国之大者”,坚持“四个面向”,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贡献力量。

二是学习李德仁院士先进事迹,弘扬科学家精神。李德仁院士在测绘遥感领域取得的突破性成果,展现了科学家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我支部将以李院士为榜样,在人工智能领域勇于创新,努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推动学科发展,为国家战略需求提供有力支撑。

三是践行教育家精神,潜心立德树人。李德仁院士数十年如一日坚守教学一线,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我支部教师党员将以此为镜,坚守教育初心,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工智能领域创新人才。研究生党员也将努力学习,提高科研能力,为未来成长为优秀人才奠定基础。

四是发扬奋斗精神,勇于担当作为。李德仁院士85岁高龄仍奋战在教学科研一线的精神深深感染了我们。我支部全体党员将保持奋斗激情,甘于奉献,在人工智能领域刻苦钻研、勇攀高峰,为国家人工智能事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五是加强党性修养,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我支部将进一步加强党性修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推动人工智能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再上新台阶。

下一步,我支部努力将努力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在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中勇于担当、开拓创新,为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推动人工智能领域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实验教学中心教工党支部李华玮: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回信精神,李德仁院士的科技报国志深深激励着我们。李院士的爱国精神根植于心,力践于行。“国家需要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一句朴素的承诺,李院士用一生践行。李院士的奉献精神深深鼓舞着我们,“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为国家和人民奉献到老”,李院士将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的800万奖金捐献武汉大学,支持我校创新人才培养。李院士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科研精神也深深激励着我们。李院士关爱学生同时也严格要求学生,坚持回复学子们邮件,用实际行动帮助求学中遇迷茫、对前沿技术不解的青年学子,也深深感动我们。李院士的志愿者行动也深深感染者我们。李院士自2014年莅临麦盖提县,参加主题为“生态、环境、生命、健康”的院士春秋论坛,在此期间参观了防风固沙生态林建设工程,被麦盖提县全体干部群众勇于向沙漠要绿色、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战斗精神感染,次年便在全国范围内发起了义务植树志愿者活动,这一干就坚持了十年,与麦盖提县各族干部群众共同投身于战天斗地的植树造林工程。

公共课教学中心教工党支部高建华:我们支部集体学习领会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和两院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学习了李德仁院士坚定信仰、心有大我的家国情怀;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乐教爱生、奖掖后学的育人风范;不懈奋斗、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李院士学成时,面对海外向他抛去的“橄榄枝”,他毅然决然听从夫人朱宜萱教授的建议,回到祖国投身于我国的遥感测绘科研事业。李院士的“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空间信息网络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重大研究计划、资源三号卫星和珞珈系列科学卫星成功发射等,一系列的潜心研究成果极大增强了我国在空天信息技术领域的硬实力。

通过这些事迹,我们深刻理解到:家国情怀是科学家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科技创新和国家发展的重要动力,科学家应该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使命。我们争取在今后科研工作中以李院士为榜样,以国家使命,勇攀科学高峰,为国家的科技创新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李院士将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的800万奖金捐献武汉大学,支持我校创新人才培养。通过学习,我们深知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对学生要有慈母般的爱心,做到与时代同步,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挑好肩上这幅教书育人的重担。我们将在今后工作中以李院士为榜样,在公共课教学工作中,在计算机公共课课程建设中,以满腔热情,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和崭新的精神风貌,努力工作,以实际行动为武汉大学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办公室党支部史然:在深入了解李德仁院士的科研事迹后,我们深受触动。李德仁院士是我国著名的测绘学家,他在摄影测量与遥感学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为我国乃至全球的测绘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学习李德仁院士的科研事迹,我们深刻感受到他对科研的执着和热爱。他始终坚守在科研一线,不断探索、创新,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他的这种忘我、扎根一线的敬业精神让人深感敬佩。李德仁院士的团队协作精神更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深知科研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需要团队的共同努力。因此,他注重团队建设,善于激发团队成员的潜力,共同攻克科研难题。这让我们意识到,在日常管理与服务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学会在团队中发挥个体的优势,共同为实现目标而努力。李德仁院士的精神激励着我们:要与信息时代赛跑且与时俱进、要重视团队协作且不断提升个人能力。学无止境、思无边界、行以致远!

科技报国 青春逐梦

计算机学院本科生第五党支部凌灵:在深入研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及两院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后,我深受启发。通过深入了解李德仁院士的科研成就与爱国情怀,我更加坚定了向这位杰出科学家学习的决心,这不仅是对他个人的敬仰,更是对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一份责任感和使命感。

李德仁院士的科研生涯,是对“科技报国”理念的生动诠释。从他在德国波恩大学首创“选权迭代法”并提出“误差可区分性理论”,到毅然回国,投身遥感测绘科研事业,再到引领中国GIS技术和卫星测图技术的发展,每一步都彰显了他对国家的深厚情感和对科学的无尽追求。特别是他晚年规划建设的空天信息全球实时智能监测网OSE的宏伟蓝图,更是展现了他对科技强国梦想的坚定信念和不懈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回信中强调的“胸怀‘国之大者’,接续砥砺奋斗”,与李德仁院士在武汉大学发表的《爱我中华,科技报国》专题报告中“爱我中华,兴我家邦”的寄语不谋而合,都深深触动了我。作为计算机学院的一名本科生党员,我深感责任重大。我认识到,个人的成长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必须将个人的学术追求融入到国家的发展大局中,以实际行动践行“科技报国”的崇高理想。

我坚信人生是充满辩证法的,这一过程既是一场自我磨砺的征途,也是矢志报国的实践。只有不断磨砺自我,才能在面对国家需要时挺身而出,矢志不渝地贡献自己的力量;而正是这份矢志报国的决心,又成为推动我们不断自我超越、磨砺意志的强大动力。正如李德仁院士与南极科考队队员们在科研道路上所展现的那样,他们面对的是未知与挑战并存的广阔天地,但他们没有退缩,而是选择了勇往直前,不断磨砺自己的意志品质,提升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正是这样的精神,使他们最终实现了报效国家的宏伟目标,成为了我们学习的楷模。

展望未来,我满怀信心与期待。我深知,在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只有不断追求创新、勇攀科学高峰,才能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因此,我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坚定的信念投入到学习和科研中去,并努力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成果,为实现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计算机学院本科生第六党支部胡成超:在听完李德仁院士报告会后,我被李德仁院士舍弃高薪毅然归国的爱国奉献情怀、始终奋战在科研一线的开拓创新精神所深深感染。“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为党和人民奉献到老”,这是李德仁院士在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时亲笔写下的题词作品。这句话让我倍受感动,也倍受鼓舞。李德仁院士用自己的一辈子坚持的科研育人事业诠释着什么是值得我们每一个青年学子崇敬、学习的“国之大者”。

首先,我们要学习李德仁院士的爱国情怀。李德仁院士在德国深造临近毕业之际,他毅然决然回到祖国投身于我国的遥感测绘科研事业,“为人民挤奶”。这无论是放在40年前,还是放在当下,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践行的。我们每一名青年学子都成长于祖国的春风里,成才于祖国的阳光下,我们要学会感恩祖国的培养,在未来国家需要的时刻,像李德仁院士一样勇敢地站出来,为国为民,挺膺担当。

其次,我们要学习李德仁院士的开拓精神。在科学研究领域,李德仁院士早在德国留学期间,便成功解决了区分系统误差、偶然误差和粗差这一世界性难题。归国之后,李院士更是引领了我国从传统测绘到信息化测绘遥感的变革,让中国在遥感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巨大跨越。始终瞄准科研前沿、始终锚定国之需要,我们每一位青年学子都要学习李德仁院士不畏难题、刻苦钻研的精神,将个人成才、科研工作与国家重大需求紧密结合,在重大科技创新上勇攀科学高峰,贡献青春才智。

最后,作为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的一名青年学子,我也感觉到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如今人工智能领域迅速发展,科技创新层出不穷。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当今社会,科技就是主战场,人工智能就是前沿阵地,这对于国家、社会、个人而言都是一份新的挑战,也是一份新的机遇。过去李德仁院士学习生活的年代,我们国家可能在科技领域还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但是正因为有了李德仁院士这样胸怀“国之大者”的前辈,带领着国家科技进步,实现了科技自立自强。如今站在历史的交汇点上,我们必须把握时代发展的机遇与浪潮,学习李德仁院士不懈奋斗、勇毅创新的精神,我们必须抢抓机遇,迎难而上,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在将来的学习工作中,我们武汉大学青年学子更应不忘习近平总书记给武汉大学参加中国南北极科学考察队师生代表的重要回信精神,以李德仁院士作为我们学习的榜样,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在自己的科研领域矢志不渝、刻苦钻研,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不懈奋斗。

计算机学院2023级研究生党支部书记胡宗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为李德仁院士颁发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令人振奋和鼓舞!李院士从博士时提出“解决了一个测量学的百年难题”的“李德仁方法”到率先提出卫星导航技术(GSNN)、遥感技术(RS)和地理信息技术(GIS)集成的理论与方法,研制了GPS摄影测量系统、面向对象的GIS软件系统、3S集成移动测量系统,再到近年来努力建设我国高精度高分辨率对地观测体系,李院士自德国学成归来致力于提升我国测绘遥感对地观测水平一直在不停歇的创新正体现了一名科学家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李院士每次的创新都紧扣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专注于解决卡脖子难题,这体现了作为一名科学家、教育家“爱我中华、兴我家邦”的家国情怀。作为新时代的测绘遥感领域的博士生,我们更要以李院士为榜样,学习李院士的创新精神和心有大我的家国情怀,以更加坚定的信念和孜孜不倦的态度脚踏实地学好自己的专业,将自己的专业所学紧密地与国家社会的需求相结合,胸怀“国之大者”,接续砥砺奋斗,自觉把学术追求融入建设科技强国的伟大事业,创造出无愧时代、不负人民的新业绩,为实现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目标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计算机学院2023级博士1班团支部书记赵昕:习近平总书记在此次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现如今,人工智能在各行各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人工智能作为新一代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重要驱动力正在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李德仁院士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专业领域方面,李院士仅用两年时间便完成了博士学位,解决了测绘领域百年来的误差问题;在事业方面,李院士并未被优厚待遇所打动,完成学业后毅然返回祖国,几十年来深入遥感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作为武大青年学子,我们应当以前辈为榜样,牢牢扎根于自己的专业领域,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为导向,为实现科技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2024年3月11日,武汉大学宣布成立机器人系,计算机学院(机器人系)成立,武汉大学机器人系需充分整合跨学科教育资源,紧紧围绕国家发展战略需求,聚焦人工智能领域核心技术,加快建设中国特色、武大风格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作为计算机学院的博士生党员,我们也要在不同的细分方向内,将论文努力书写在祖国大地上,不断开拓学习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